2021年6月,為慶賀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100周年,六和橋為弘揚紅色基因,服務(wù)人民,踐行“奉獻、友愛、互助、進步”的精神,組織全體職工成員分成兩撥開展了“足跡”貫通東西·六和橋山海情系列主旋律大團建。
“未來這個好,未來那個好,
未來是啥嘛,未來就是還沒有來嘛,
啥時候能來,誰又能知道呢。”
——引用《山海情》電視劇臺詞
山海情寧夏內(nèi)蒙篇
《山海情》的開頭是一幅幅西北風(fēng)俗畫,在這種橙黃色的場景氣氛的烘托下,一個個與這里相關(guān)的好故事生長了出來。六和橋的山海情,也從這里開始。跟著《山海情》,我們仿佛被帶回到20世紀(jì)90年代,感受村民們?nèi)绾螐?ldquo;最不適宜人類居住”的貧困山區(qū)涌泉村搬遷到戈壁灘吊莊故事里迸發(fā)的感動。六和橋“足跡”第一站來到了《山海情》的拍攝地大西北,我們期待六和橋的山海情“足跡”能帶我們尋求中西部的合作。
如果說江南是精致的小家碧玉,那西北的氣質(zhì)就帶著一種豪氣與廣闊。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是人類生存發(fā)展的根基,為深入貫徹落實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,進一步感受植樹造林的重要性。六和橋的第一站來到了阿拉善,帶著植樹造林的熱情,探尋六和橋的螞蟻森林樹木的真實樣貌。
騰格里沙漠徒步、沙漠帳篷露營、沙塵暴的突襲.....沙漠帶給我們的是它陰晴不定的性格和當(dāng)?shù)厝似D苦的生活條件。原計劃的行程中,我們會學(xué)習(xí)為保護此地鐵路線(如附近的包蘭線)免受沙漠淹埋的草方格沙障的制作方法。因為沙塵暴,出于安全考慮,我們雖沒能親手制作草方格沙障,但沙塵暴帶來的震撼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到治沙的必要性,防沙固沙、植樹造林的重要性。
66號公路的出名是因為景色優(yōu)美,更是因為邊上有著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——包蘭鐵路。1958年,包蘭鐵路的建設(shè)者以超凡的勇氣和智慧,讓這條鐵路橫貫騰格里沙漠邊緣??萍既藛T和鐵路職工先后進行了大面積的平鋪麥草壓沙和圓形、三角形、格狀、帶狀等各種不同形狀的麥草方格治沙方式試驗,克服重重困難,終于試驗成功了中國人的治沙"魔方"---1米×1米麥草方格。1984年,單一的"旱路固沙"變?yōu)?quot;水旱并舉"的綜合治沙體系,有效阻止了風(fēng)沙流對鐵路的侵襲,提高了線路質(zhì)量,確保了包蘭鐵路的安全暢通。我們期待未來能夠回到這里,有機會制作草方格沙障及種樹,為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貢獻一份力量。
山海情云南篇
六和橋“足跡”的第二站來到了位于祖國西南邊陲云南省,這里少數(shù)民族同胞分布最廣的省份,我們希望這里少數(shù)民族與漢族人民融洽相處的民族大團結(jié)氛圍能夠給我們新的啟示。
一下飛機,我們便直奔有著“白族扎染之鄉(xiāng)”之稱的大理周城古鎮(zhèn),親身體驗世界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——扎染技藝的制作流程。扎染作為源自漢族的傳統(tǒng)技藝,在熱情淳樸的白族人民手中煥發(fā)出了新的光芒,兩族人民親如一家的情感凝結(jié)成了名為白族扎染的結(jié)晶。
“白族扎染之鄉(xiāng)"大理周城古鎮(zhèn)
來到麗江古城。我們前往納西族的神山——玉龍雪山,天公不作美,碰巧遇上了雨雪天。我們頂著風(fēng)雪一路攀登,缺氧和寒冷圍繞,但六和橋人無人放棄無人掉隊,集體登上玉龍雪山海拔4680米觀景臺,亦是游玉龍雪山能達到的最高海拔。
回到玉龍雪山下,我們在這里欣賞由導(dǎo)演張藝謀、王潮歌、樊躍共同執(zhí)導(dǎo)的大型原生態(tài)實景演出《印象·麗江》。沒有燈光,沒有舞美,摩梭人、納西族、彝族和白族原住民,以天地雪山為背景,唱著自己的歌,跳著自己的舞,訴說自己的故事。這是一場蕩滌靈魂,值得用心靈觀看的演出,它的粗獷、質(zhì)樸,給予了我們對麗江印象的真實共鳴。
回想起在周城古鎮(zhèn)所看到的那句話:“各民族都是一家人,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”。六和橋人深入體驗,共鳴感受,民族交融,互相理解,相互欣賞,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,愛我中華!
電話:0571-89939639
郵箱:fh@fenghuizixun.com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(qū)浦沿街道六和路368號一幢(北)三樓B3288室